回到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翻山越岭朝大海
作者:九江一中 时间:2005-9-20 点击:29807

九江一中创办于1902年,往前可追溯至宋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周敦颐所筑濂溪书院,直接历史一百年,间接历史近千年,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养育了大教育的精神魂魄。百年前,它开启赣北现代教育之先,以此造就千万英才,不仅培育了许德珩、黄祖洽等社会名流、科学大师,更孕育了“以天下为己任,为天下而读书”的一中精神。20世纪90年代,它又紧追时代脉搏,走上了还权于生,让学生自主和谐发展,为学生一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的课程改革之路,脚踏实地地推进素质教育。

 

勇闯禁区

 

1977年,首次恢复高考,九江一中高考录取率为零。这一结果与学校的历史极不相称,极大伤害了一中老师们的自尊心。知耻而后勇,从此以后,我校全体教师自觉走上了加班加点的应试教育之路。由于广大老师的共同奋斗,学校高考录取率一年比一年好,至九十年代,学生高考成绩和录取率,在九江名列前茅。但是,上述成绩的取得是以牺牲学生的全面和持续发展为代价的。1993年以来,新一代九江一中人又开始了他们新的思索,一中人要真正能将“以天下为已任,为天下而读书”的精神火炬传承下去,还必须走出高考桎梏,走出纯功利主义应试教育的误区,还教育以本来面目,即教育就是促进人的发展。我们必须从学生的一生的发展的高度,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高度出发做教育,办学校。1996年,第五届教代会明确提出,九江一中教育培养目标是“三有,四会,打基础”。三有即“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有健康的身心素质”。四会即“会生活,会做人,会求知,会创造”。

新一代一中人还认为实现教育培养目标关键在课程。不同的课程结构,具有不同的教育功能,传统的课程结构不能完成学校培养目标的使命,课程结构必须改革。传统教育,都是由国家制订课程计划,确定统一的课程结构,学校只能执行国家有关部门制订的课程,教师只能执行国家制订的教学大纲;可是一中人,为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决定闯入禁区,改革原有的课程结构,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课程新结构。

1996年初,九江一中第五届教代会正式通过了《“自主学习、和谐发展”课程改革实验方案》,确立了构建“以必修课为主体,选修课、活动课为补充,具有一中特色的较为完备的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经过半年的酝酿和筹划,1996年秋,“选修课”、“活动课”走进了一中的课堂。2000年秋,任选课和活动课进一步发展为校本课。新课程就是要让我们的学生通过必修课,获得系统、扎实的科学基础知识;通过选修课、活动课(以后为校本课)拓宽知识面,拓展思维空间,将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习变得丰富多彩。

 

跋涉前行

 

任何改革,都会遇到困难,遇到阻力,一中的课程改革一开始就道路崎岖,困难重重,背负压力。

19969月,选修课、活动课正式开设,每天下午,开设两节必修课,一节选修课或活动课。选修课、活动课每课时1小时。“两课”学生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老师和学习的内容,实行跨班上课,这下学生可乐坏了,他们第一次,在学校享有了学习选择权,每天下午第二节课后,校园内热闹非凡。

但是,长期在应试教育模式下长大的学生,他们缺少自主性、自我调控能力的必要锻炼,面对突如其来的自主权、选择权,他们有点惊慌失措。有的同学每天不断变换学习地点,有的同学还溜到了录相厅、游戏厅,白白浪费大好学习时间。每天下午的第三节课班主任不得不到各个教学点清点本班人数。不少家长对学校提出强烈批评:“高考、中考竞争如此激烈,其他学校都在为应试而加班加点,唯独九江一中,不但不加课、不补课还在减课,影响升学考试成绩谁来负责任?”他们纷纷打电话希望学校取消“活动课”、“选修课”,回到原有课程结构中去。学校的大部分老师,开始抱怨“活动课”、“选修课”难上,感到不甚重负。课程在学校牵一发而动全身,学校的每一项工作又都涉及千家万户。反思当时启动课程改革,我们为自己的勇气而感动,同时也领悟到当时准备工作还不够充分,实际遇到的困难比一开始想象的要大许多。在我们实践新课程时,实质上是在实践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必然与教师、家长和社会的旧的教育思想剧烈的冲突,一不小心,甚至会激发矛盾。新的课程体系,学生走班,等于课堂具有开放性,对教师评价同样具有开放性,“两课”一定意义上对一些老师的权威形成一定挑战与威胁。我们帮助老师、家长进行转变观念准备工作做得不够,旧观念成了推进改革的重要障碍。课程改革造成班级组织结构的动态化,对学校的课程管理模式、能力、教师课堂管理水平和艺术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没有来得及认真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给方案实施也带来了困难。课程开发是一项科学性、学术性很强的工作,长期被动地在规定的教纲、教材、教参指导下工作并形成贯性的老师,在没有系统进行课程理论的学习,没有接受课程开设,课题研究等专业培训的条件下要想开出有质量的“活动课”、“选修课”大多数人实在是勉为其难,力不从心。

1997年新学年,家长和部分老师都坚决要求取消“两课”。正当课程改革面临压力和选择的时候,国家教育部在两省一市进行高中新课程方案试验,我校课改方案与这套方案基本思路大致吻合,这使我们深受鼓舞。我们决定,主动承担课程改革样本校的任务,加强管理,坚持改革,并在实践中完善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的压力、阻力从未消失,时大时小,我们坚持着。2000年,教育部对首轮课程改革试验进行了评估验收,我校因出色完成课程改革各项试验任务,被国家教育部授予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试验工作先进单位”。

随着新世纪钟声敲响,第二轮课程改革如期而至。我校在第一轮课改基础上,将选修课、活动课、研究性学习等整合成校本课,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为重点,将课改引向深入。

2000年至2001年,我校课程改革步入黄金期。2000年学校成立了科研处,科研处负责全校课题研究、教师培训和校本课的日常管理,从此学校的课程开发与研究有了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课程的研发向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2000年,我校被省教育厅定为“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试验基地,副省长胡振鹏亲自为学校授牌。同年,学校制订了《九江一中关于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的若干规定》,课程研发纳入了制度化管理。这期间,学校为学生提供了260多个校本课课目,常年开设的就有60多个。开课时,科研处为学生提供校本课开课的“菜单”,班主任和学生班干根据需要选择课目,同时还允许一些特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实行跨班级重新组班听课,学生有了较多的自主选择的机会。在组织形式上允许大家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德育课、团队活动课开始实行课程化,陶艺、阅览、速描、根雕艺术都走进了校本课堂。校本课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同学们更加喜爱,家长也逐步认可。经调查93%同学认为校本课应该坚持开设。2001年,我校高考获特大丰收,有150人高考总分600分以上,30多人获650分以上高分,黄金星获省理科状元,王静轩获理科第9名。这些都为我们继续进行课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0022003年,我校课程改革再次面临着选择。2002年、2003年,九江市高中招生持续扩招,我校由过去的每届11个班猛增到15个和17个班,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取消一中的初中部,限制择优生在一中就读的人数,这样,学校生源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总体生源素质下降,优生比仅占30%左右。新的生源状况,对学校提出了新的不同要求,家长,而且是许多家长,不断给学校施加压力要求学校砍掉校本课,为高考补课提供时间,一些兄弟学校也给了一中压力,在中考填报志愿时,他们的个别老师向家长宣传,一中上校本课“是浪费了学生的时间”“是抓的不紧”。老师们也有担忧,现在定向生比例太大,不能再开校本课。面对又一次强大的内外压力,2002年、2003年的学校暑期行政研讨班一我们连续二次就是否继续开设校本课,开展认真专题研究,进行了热烈讨论。经讨论大家统一了认识,校本课要坚持开设,同时必须提高开课质量。基本理由是:一开设好校本课,代表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有利于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二定向学生学业成绩相对落后,产生的原因不应只归结于课堂学习时间的不足,它与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作风、学习方法、主动性、自主性都有着内在联系,个别人也存在智力上的差异,而且大多数学生学习成绩就是受制于上述因素影响的。要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不能只靠补课解决。高中学习与初中学习比较有很大差别。高中学习知识的综合性、抽象性及难度系数大大超过初中,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良好的习惯、综合品质要求大大提高。若开好校本课,利用校本课在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态度、方法以及自我效能感、自我调控能力等方面有所建术,则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习成绩的提高。三是从实践看,自97年以来,我校考入高校深造的学生发展势头良好,综合素质强;每年的定向班在高考中有较高的一本录取率,升学率也没有因开校本课而受到影响。同时,我们根据学校实际,调整校本课学习内容,即定向班的校本课以方法指导为主;择优班以知识拓展、学习探究为主。为策应高考招生制度的重大变化——招收保送生,我们将奥林匹克竞赛课程的学习、网页制作、音乐、美术的提高性学习都整合进入校本课。校本课进一步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并为学生升学获得更多的选择机会提供支持。在新的压力面前,我们再坚定向前迈出了一步,打破年级界线,校本课的教师实行年级交叉授课,保证校本课质量,防止校本课成为必修课堂的简单延伸。

坚持课程改革,坚持开发、开设校本课。还有其它许许多多的困难。缺乏相应理论的指导,缺少课程理论专家的帮助,教师队伍不能满足需要,学校教育资源、九江市地方可直接用于校本课的教育资源稀缺,场地不足等等,严重制约着我们。困难、阻力、压力,这几年,我们常常有。有守望者般的孤独和在沙漠寻找绿州的寂苦。但是,我们始终坚定前行。

 

独享快乐

 

坚持进行课程改革,开设校本课,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压力、困难和艰辛,同时也享受到了创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享受到被应试教育和考试奴役、纯功利主义教育工作者不能品尝到的快乐。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校基本形成了以国家课程为主,校本课程为辅的具有一中特色课程体系。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教师队伍得到了更好的锻炼,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发展势头强劲。

坚持进行课程改革,开发、开设校本课提升了学校生命。学校是有生命力的,生命力在于有现代的教育理念,强烈的自主意识,独立的教育行为,先进的校园文化,能不断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创造力,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培养出充满生命灵性的学生。通过课程改革获得了开发课程的体验,开发了人力资源,提升了人力资本,提升了学校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

坚持进行课程改革,开发、开设校本课,提升了师生校园生活的质量。肖川先生认为师生校园生活质量主要可从三个维度来衡量:身必愉悦的程度,内心充实的程度和成就感。教师的工作价值是传播精神和文化,教师群体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主要是精神生活,校本课为教师展示自我,张扬个性提供了一个平台,同时为教师丰富完善自己提供了动力。在校本课的牵引下,他不断学习,改善或重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开发校本课过程中学会探究,不断创造,成就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满足。紧张而充满激情的工作,他们心灵更舒展,内心更充实,精神更丰富。校本课中教师还获得了更多的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独立特性的尊重。学生的校园生活的核心内容同样是他们的精神生活。师生关系、课业负担、成就感、自由度,受到关注与重视的程度,教育性活动的吸引力,近景和远景生活目标的清晰度与感召力构成影响学生校园生活的主要因素。校本课的开设,师生关系、学习方式,学生评价方式都有了重大调整与变化,给学生以全新的精神感受。有同学认为,每天下午的校本课,是每天的心理加油站,在这里,没有高考的压力,不需要你寻求唯一答案,老师也变得更加心态平和、亲切,课堂气氛民主和谐。在这里同学们得到了更广阔的知识视野,插上想象的翅膀,激发了创造的灵感。研究性学习进入校本课,使学生体验了探索与创造,满足了被压抑的创造的欲望。音乐、美术等课目进入校本课,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水平,一些特长学生有了展示自己个性、才能的舞台,使他们形成了科学的自我认知,辩证地自我评价,避免自我同一性危机,强化了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学习更加具有吸引力。

在新的课程体系下,教师的综合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我校教师,在研究和开发校本课的过程中,走出传统教育仅仅被动执行教纲、教材的角色,凸现主人翁地位。他们编讲义、作课题,对课程功能有了深刻理解和认识,观念更新了,能力增强了,对教育、教学规律有了更好的把握,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高。一批教师由经验型向专家型转变。近三年,我校有多名教师在省优质课比赛中荣获第一名,仅就“校本课开发与研究”这一主题就发表论文6篇,已编写校本课讲义二十余种。

在新的课程体系下,学生的综合素养明显提高。我校学生从应试教育模式下走出来,在新的课程模式下,他们获得扎实的科学知识基础,自主意识不断被唤醒,创新品质同步发展。这些年,我校学生高考成绩稳步提升,97年以来稳居江西省前三名。他们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500余篇,有三篇论文公开发表,其中一篇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除了一大批同学在各类奥林匹克竞赛获国家一、二、三等奖外,有一名同学获“三星智力快车”周冠军、月冠军;一名同学在“幸运52”攻擂成功,守擂成功各一次。还有同学在江西省中学生演讲比赛、综合能力比赛中荣获第一名。我校足球队代表九江市参加江西省十运会,荣获冠军,代表江西省参加全国中学生足球联赛荣获第六名。大批考入高等学校深造的同学纷纷坦言:九江一中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选择的机会和准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我们有了发展的后劲,进入高校后,面对更为激烈的竞争,大家能保持自信心、平常心,很快地适应生活,进入状态。

九江一中在办学的道路上,以她百年名校的大度和从容,敢为人先,坚持走自己的路,正以一种精神折射到她的学子身上,并成为他们终身的财富。

 

任重道远

 

尽管我们在校本课研究和开发的道路上,有所收获,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校本课的研究与开发是一项持久的创造性工作,校本课的研究与开发才刚刚起步。我们对校本课的规律还没有把握,校本课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我们每年都有开展问卷调查,问学生:“你觉得需要开设校本课吗?”每次有93%以上的同学都表示“需要”,“你对学校的校本课的现状满意吗?”每次都有不少同学回答“不满意或不很满意。”

我们问老师:“校本课应开设吗?”,年年还有不少老师说道“校本课还是不开好。”

我们问学生家长:“学校需要开设校本课吗?”大批家长纷纷表示“学校不必开设校本课,要多为学生升学考试加课、补课。”只有哪些懂教育,深谙教育本质的家长,坚决支持学校开设校本课,而且,因为九江一中课程设置先进,成为他们把子女送到九江一中读书的直接原因之一。

不难看出,学生欢迎校本课,需要有质量的校本课,教师和家长对校本课的认同感远不如同学。

如何坚持研究、开发、开设校本课,开好校本课,不断满足学生需要,我们必须明确什么是校本课,明确开发、开设好校本课的条件是什么?

校本课,是学校自主研发的,反映学校传统和办学特色,体现学校教育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的学校课程。校本课开设好了,就能实现学校办出特色,学生个性张扬、潜能激活、创造品质充分发展的目标。

开发、开设好校本课,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学校的综合实力,它包括学校领导的具有大教育气魄,现代教育理念;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课程开发能力;相应的场地设备和设施。二是必要课程专家的理论支持。三是当地可利用的校本课资源及教育环境。

由此可见,我们还必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帮助教师更新观念,提高课程开发能力,提高教师主动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加强整合学校、社会教育资源、实施开放的校本课教师聘用制度,加大校本课所需硬件建设,为实现校本课的开放式教学提供场地,为实现小班化教学准备教室。

我们必须加强学校教育理念,办学思想的宣传,多与家长沟通,与社会沟通,争取更多社会力量支持,最广泛的学生家长的理解、支持。

我们必须加强对校本课的本质及规律的研究,特别是对校本课结构及功能的研究。认真研究校本课的内容结构和组织结构,正确处理好校本课与国家课程,校本课与学生需要,校本课与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的关系,最大限度地提高校本课的效能。

今天,九江一中的校本课,在江西好像还是大海孤舟一叶,总有一天,校本课会出现百舸争流的壮阔局面。

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改革方案已经开始在全国6省市实施。新的课程计划已经把校本课列入了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不久的将来,每个学校都必须做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相统一,学校开设校本课将成为国家要求。

未来的中学教育中,校本课水平将是学校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教师开发校本课的能力,是其重要生存能力之一,也是学校竞争能力之一。学校要办出特色,教师要形成个性,学生更具创造力,校本课将日益发挥其独特作用。

尽管我们学校的校本课的研究与开设,又到了一个极其困难的时候,我们还是期望有一天,九江一中的校本课能实现课程内容最大限度按学生的需要安排,组织形式能打破现行班级结构,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自由选择,重新架构形式,学校能开的课,有20甚至10名学生有需要就为他们开课。这就是我们校本课的理想状态。

 “只要翻过那座山,就可以见到大海” ,我们的心中都要装着自己的教育信念。
   
(原载《教学研究与实验》2004年第2期)

 

版权所有: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
地址:九江市滨湖路1号 邮编:332000
电话:0792-8135193(党政办) 8238623(党政办) 8238625(南门湖校区招生办) 8251390(八里湖校区招生办)
传真:0792-8238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