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九江教育: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厚实基础——九江一中素质教育巡礼
作者:九江一中 时间:2006-2-1 点击:11430
游华新  周明学  饶满林
 
  2003年国家教育部制订并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规定了普通高中的性质、任务和培养目标。其中将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在新中国的教育史上尚属首次。而早在1996年,我校就提出了“对学生的一生负责、对民族的未来负责”这一办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并确认了“三有”(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有健康的身心素质)、“四会”(会做人、会学习、会生活、会创造)、“打基础”(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宽厚坚实的基础)的培养目标。十余年来,我们紧紧围绕“三有四会打基础”这一培养目标,以课程改革为主线,以德育探索、队伍建设为两翼,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探索,艰难地但却是坚持不懈地积极探索、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形成了“国家课程为主,校本课程为辅”的课程特色,“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德育特色,“以人为本,刚柔相济”的管理特色,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征程中始终走在全省前列。
 
推动课程改革:抓住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打基础
 
  课程本是用来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主要手段,是学校实现其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但课程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却清楚地表明,并非所有课程都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的课程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了学生发展的障碍,束缚了学生的发展。我国的课程就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从总体上看,我国长期以来的课程主要是一种以社会为指向、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课程。这种课程的突出特点是类别单一、内容划一、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能力培养等。因此,改革原有课程结构、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不能不是推进素质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早在1993年,我校就开始酝酿课程改革,1996年初召开的第五届教代会上正式通过了《“自主学习、和谐发展”课程改革实验方案》,确立了构建“以必修课为主体,选修课、活动课为补充,具有一中特色的较为完备的课程体系”这一课改目标,并于当年正式启动课改实验。1997年,国家教育部在两省一市进行高中新课程方案试验,在基本思路上我校课改方案与教育部所颁新课程方案大致吻合,这使我们深受鼓舞;而课改的全面推开更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作为课改试验的样本校,我们紧密结合一中的实际,认真落实试验的各项要求,较出色地完成了试验的各项任务,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2000年被国家教育部授予“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试验工作先进单位”。进入新世纪我校在第一轮课改基础上,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为重点,坚持并将课改引向深入。数年的课改,使当年提出的课改目标基本得以实现,收获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一、国家课程的主体地位得到全面加强

  国家课程是新课程体系的主体部分,是帮助全体学生打好共同基础的主渠道,是实施素质基础的主阵地。国家课程的主体地位与基础作用在我校得到全面落实与加强。一是克服困难,创造条件,严格按新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各门国家课程。在许多学校常年见不到的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不仅正常开设,而且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二是严格实行分层次教学,在实验班、农村班、择优班、普通班实行教案、教学、作业、考试等方面分层要求,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是很抓教学常规和教学研究,以常规教学保质量,以教育科研促提高。定期检查教案、作业、测验,定期组织学生评教,同时鼓励教师按照“宜小宜实,服务教学”的原则积极开展教学课题研究,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二、校本课程建设步入规范化轨道

  所谓“校本课程”,即由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目标而自行开发的课程。如果说,国家课程关注的是全体学生,是学生的共同基础,那么校本课程关注的则是学生的个别需求,是学生的多样发展的需要,同时可以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正因为校本课程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有着独特的重要作用,所以尽管应试教育卷土重来,势不可挡,我们仍然始终坚持开设校本课程。实践证明,校本课程在推动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可以说,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已完全步入了规范化轨道。

  1、有明确的课程目标。实践证明,没有明确的办学目标的学校是没有可能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即使有,也只能是漫无目标的盲动,或者充其量是低水平的校本课程开发。从我校以升学预备教育为主及学生整体素质相对较好的实际出发,我校任选课以帮助学生开阔知识视野、拓展思维空间、发展学科兴趣、培养热爱科学的品质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主要目的,教学组织形式以专题讲座、专题研讨为主。活动课则以帮助学生养成高尚的品格、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集体意识与合作精神、发展特长爱好、增强体魄与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为主要目的,其形式则更灵活自由,有班级与团队的集体活动,各类社团、协会、小组的活动,群众性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
 
  2、有一支较强的的教师队伍。(1)挑选责任心强、教学教研能力强的老师为校本课程开发、开设的带头人,以骨干带动一般;(2)持之以恒地搞好师资培训,如组织普遍性的课程开发、现代教育技术等培训,选派有关课目、课题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假期集中备课,启动“拜师工程”,强化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等。(3)提出“一专多能”的要求,即要求每一位教师不仅能教好本学科的必修课,还要开发、开设并开好一至二门任选课或活动课,并将校本课程的开设与质量纳入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考评范围,考评结果与评先、职称晋级挂钩,对未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开设者实行“一票否决”。实践证明,九江一中教师队伍是一支整体素质较优秀的队伍,老师们都自觉地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与业务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面达100%,实际开课面达90%。

  3、有可供学生选择的较丰富的课目与有一定质量的教材。我校每年组织开展校本课程集中备课、教案教材的评审活动,并编辑了《九江一中“两课”教案精选》和《近代中西文化交汇》、《盆景艺术与欣赏》等十多种校本课程教材。目前,九江一中开发的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有100多种,给学生据需选择提供了较大空间,常年开设的课目达60多个;“教师个人有较高质量的传统课目,年级有相对稳定的课目体系”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设目标基本达成。

  4、有较完备的组织管理制度。学校科研处对校本课程负宏观指导、调控的责任,制定了《九江一中关于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的若干规定》和《九江一中校本课程管理条例》,规定50岁以下高级教师和近三年内将申报高级职称的老师必须开设校本课,将教师开设校本课程的有关情况(如教学态度、课程质量、学生评教结果)纳入对教师的的教学评估范围。同时,对校本课教师在课时补贴、工作时间、购买资料、外出考察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校本课程的课时补贴明显高于国家课程的课时补贴,并且每学期都要评出一定数量的优秀校本课程教师,给予经济奖励,对于带领学生外出调查研究的校本课教师除报销旅差费用外,还给予每天50元的补助;为了保证校本课教师有相对自由支配的时间,学校不要求他们坐班,对他们不考勤;校本课教师可自由购买图书资料,学校实报实销,图书资料用完后交校图书馆登记、注册;教师外出参观、考察机会优先考虑校本课教师;制订了《九江一中关于“两课”试行学分制学籍管理的暂行规定》,据此对学生选修“两课”的学习情况进行管理,规定学生在一中的三年中,“两课”选修学分必须达16分。等等。

  5、有相对完备的设施与条件。近五年来,先后投资近300万元,充实更新了实验设备,新建了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闭路电视系统、校园网、美术室、音乐室等设施,扩建了图书馆,有校内外实践活动基地14个,各类球类及体育活动场所齐备;投资1200多万元的“素质教育活动中心”建成后,我校“两课”及总体教学条件又得到进一步完善。

  三、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探索开端良好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在课改试验中,我们非常注重突出这一重点,积极进行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开端。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以“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发展同步、智力因素的发展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同步”为指导,发动和组织广大教师围绕改革课堂教学这个主题,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教法学法的研讨,问题课、辩论课、表演课、小先生课等多种课型并存,单元法、质疑法、问答法、分层次法等各类教法并举,呈现出异彩纷呈、百家争鸣的喜人局面。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发展。
 
  2、切实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一是确保实验开设率达100%,杜绝黑板上做实验的现象;二是大力强化实验教学的管理,严格按实验规程组织教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观察与分析、论证能力的培养,实现规范化,不断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三是从2000年起试行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制度,鼓励学生课余进入实验室。 
 
  3、坚持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2000年暑期,我们组织近百名师生组成12个专项课题小组,分赴柘林水库、瑞昌古铜矿、康王谷、庐山、石钟山及修水农村(主要就“打工”这一社会现象进行考察)等实地,在老师的一般指导下,主要由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调查考察,也主要由学生对亲身搜集的一手材料进行分析、提炼、概括,从而对问题作出独立的判断与回答。这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共收到同学们撰写的考察报告、论文20余篇,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收获体会文章近20篇。良好的开端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这些年来,在坚持不懈地开设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的同时,我们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形成了一些定制,如寒假以学科内课题为主,暑假则以学生自选课题为主;每学期结束都要开展一次开题报告活动,每学期开学之初,都要举办一次优秀成果报告鉴定活动;坚持“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方针,每次都要审定十个左右的重点课题,由科研处给予直接指导;坚持全员参与的原则,开始时面向部分优生的局面已不复存在,努力提高课程的效果与质量。七年来,形成了庐山研究、柘林湖研究等多项特色课题,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研究性学习的教育理念也逐渐渗透到教师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研究型课程日益增多。学校先后编辑了三辑《九江一中研究性学习优秀论文汇编》,收录学生优秀论文近200篇,有的论文对教材的结论提出质疑,有的论文对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结合文献和实地考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论文对九江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有的论文对发生在九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九江的历史名人进行了比较规范的学术研究。实践证明,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的研究性学习为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提供了条件,对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了解社会,培养集体意识与合作精神等都大有裨益,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4、坚持“还权于生”,给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与发展的必要环境。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这是素质教育的题中之议,也是培育创新精神的基本要求,基于此,在教育教学生活中,我们始终坚持“把学习的时间与学习的主动权尽可能多的还给学生”的理念,一不搞“题海战术”,尽可能减轻学生负担;二不搞加班加点滥补课,晚自习就是晚自习,不准利用晚自习上课;周六上午补半天课,余下一天半时间包括毕业班级在内都不得补课;寒、暑假除毕业年级适量补点课,非毕业年级一律不补课。“还权于生”使一中学生获得了“准大学的生活方式”,为学生主动地生动地活泼地学习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学生黄晶晶对数学特别感兴趣,每学期都要撰写一至二篇数学研究论文,有的论文我们的数学老师谈起来也很吃力,该生现已入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实验班攻研数学。
 
进行德育探索:抓住素质教育的灵魂打基础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促使学生的素质能力和品性情操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教育的对象是人,是活生生的人,因此,成功的教育必须以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为根本出发点,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最终归宿。而高中阶段又是人生成长、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高中阶段的学龄从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正是“人生的花季”,是人生中思维、情感最活泼最活跃也是发展最快的时期,是个性心理快速发展、渐趋成熟的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身体、生理快速发展、渐趋成熟的阶段。高中阶段是人生“打底色”的重要阶段,人的一生是亮丽、鲜艳,还是混浊、灰暗,很大程度上是由高中阶段的教育所决定的。因此,多年来,我们本着对同学们的一生负责,对国家、民族的未来负责,紧紧把握人生中最具可塑性的最后一个阶段,牢牢抓住素质教育的灵魂——品德教育,在高中德育方面作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努力激发学生主体的自觉性,注重实践性和实效性,突出“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德育工作特色,形成了起始年级和毕业年级纵向衔接分层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横向沟通,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党团建设、校园科技文化等互为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在育人的科学化和艺术化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实行学生干部民主竞聘制。
 
  在我校,班级、年级、学校各级各类学生干部通过民主竞聘产生已成定制。如校团委、学生会干部的竞聘,采取个人自荐与民主推荐相结合的办法产生候选人,候选人在相关范围内作竞聘演说,最后经民主差额选举产生。民主竞聘不仅强化了同学们的民主意识,锻炼了人际交往、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更增强了学生干部的义务感、责任感与服务意识,调动了占学生人数1/3的广大学生干部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积极性。每届学生干部产生后,都要进行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由上一届干部谈经验、谈体会、谈教训,请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师上课,给他们以工作方法的指导。

  二、建立学生自我管理组织,让学生在参与学校日常事务的管理中,得到锻炼和教育。
我校设立了10多个学生自管组织,如:周末自管会、宿管会、膳管会、治保委员会、值周检查小组、评教评学小组等。在管理措施上,注重了自治化,培养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放手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局部地让学生自己民主立法、自己执法。各自管组织均制订了相应的工作条例、工作职责等。在工作中放手、放权,由学生策划、组织科技活动、体育活动、艺术节等;自办广播、电视台,以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让学生当讲解员,接待学校及外宾来访,以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使一批参与管理的学生主人翁意识大大增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成为了遵守校纪校规的模范。同时,通过他们的工作和影响力,更多的同学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

  三、强化学生社团建设。
 
  学生社团为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锻炼平台,我校的学生社团是由团委牵头、学生直接参与的自管组织。目前主要有书法协会、濂溪书会、竞技广场、广播小组、《团讯》编辑部、铜管乐团、舞蹈团、合唱团、周恩来读书会、红十字会等十多个。各类社团活动,全部由学生自己策划、组织,开展活动,锻练了学生才干,取得了丰硕成果。校合唱团两次获得省合唱比赛一等奖;在全省读书教育活动中,有两人获得省演讲比赛一等奖第一名;2000年黄金星同学代表江西省参加中央电视台“三星智力快车”比赛连获周冠军、月冠军、年度第三名,2001年8月黄金星同学勇夺全省高考理科状元后,受中央电视台“幸运52”节目邀请,同全国另五位高考状元同场竞技,勇夺第一,并守擂一周成功,后应邀到韩国访问。

  四、充分发挥团队活动自我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我校团队活动每周有固定时间,并列入课程表,低年级各班级团队活动由高年级学生担任辅导员。在校团委和班主任的双重指导和启发下,围绕德育目标,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整个活动由学生自行设计,自行组织,自行主持,自我完善,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发了潜能,启迪了心智。

  每年校庆举办“校园科技文化节”已成定制。在“校园科技文化节”上,各类文体、科技、学术讲座活动多达百余项。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加以选择,整个活动融教育性、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不仅锻炼了同学的才干,培养和发展了同学们的兴趣、特长,而且取得了陶冶情操,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激励奋发向上品格等多方面的教育效果。以青少年笃爱的活动形式为载体,把学生带进德育的自然、欢乐情境,德育的过程不再是一种受训、压抑、情绪对立而不堪承受的氛围。学生的自主教育是同学间道德观念行为的相互参照评价,是同龄共勉。这就使学生群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一种教育力量,自然地促进学生评判自我,深省自我,从而使自我认识得到升华。增强了教育的实效,形成了学校德育的一种良性循环。

  五、积极开展特色教育活动。
 
  1、学伟人风范,树远大理想。 “周恩来班”是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全国创建“周恩来班”指导委员会的直接指导下在全国大中小学开展的一项教育活动,旨在学习伟人崇高的人格风范,树立高远的人生理想。我校是江西省唯一一所参加该项创建活动的学校,四年来,我校师生怀着对周总理无限崇敬的心情,搜集整理了周总理在九江的一些珍贵资料和照片,在庐山和南昌等周总理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建立了学生活动基地。在校内开展了演讲、朗诵、宣誓、读书会等多种活动,同学们知周、学周蔚然成风。有4个班级综合表现出众,被评为“周恩来班”,高振普将军和赵炜大姐以及中央文献室的有关领导亲临我校给“周恩来班”授牌。“周恩来班”创建活动对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精神传统,对青少年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都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协调性发展,必定要关注环境,环境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瓶颈,为此,国家环保总局和瑞典隆德大学联合在国内开展“中-瑞环境小硕士”项目实验活动,宗旨是增强青少年的环保意识,关注环境问题,研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探究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小硕士”项目实验活动由瑞环隆德大学的教授面向全球以网络学习形式授课,要求学生定期上课,定期完成作业。我校选派了两批30多名同学参加了该项活动,同学们每周二、五下午在老师指导下进入隆德大学的网站与世界各国的中学生进行环境方面的学习交流,并按隆德大学的要求完成实践性作业,比如:九江的两湖治理问题,庐山的城市化问题,鄱阳湖环境破坏问题,等等,同学们通过调查研究,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强化了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同时也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能力,尤其是国际中学生之间的交流,更为学生的对外交流合作提供了一个友好的平台。

  3、歌海欢唱,诗意传情。音乐和诗歌可以表达思想,可以陶冶情操,我校已连续三年举办了“濂溪之声”大合唱比赛及“春之声”诗歌朗诵比赛,并且形成定制,每年校庆日举行大合唱比赛,每年元旦前夕举行诗歌朗诵比赛。大合唱比赛由学校统一明确要求,每班两首歌,一首为校歌,一首为自选歌曲,学校将中宣部所公布的一百首爱国主义歌曲曲目印发给各班主任,各班从中任选一首作为比赛曲目,全校各班都要参加比赛,因此,每当比赛前夕,校园里歌声阵阵,此起彼伏,一首首优美的爱国主义歌曲在校园的上空回荡,这些美妙的歌声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以情的陶冶。诗可以怡情,诗可以悦性。诗是青春的浪漫,诗是青春的激情,诗是青春的骄傲,诗是青春的明证,走过青春,不能没有诗,菁菁校园,不能没有诗。培养诗的情趣,引导同学们热爱诗歌,正是培养同学们高雅的艺术情趣,培养同学们热爱人文的品格。《再别康桥》明媚的忧伤,《我是中国人》的豪迈,这些诗歌朗诵,或荡气回肠,或激情似火,或温柔如水,同学们在欣赏的过程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和思想熏陶。

  4、 胸怀成才梦,精彩北京行。首都高校科技夏、冬令营活动也是我校的特色教育活动,每年寒暑假学校都要组织同学们到北京参加活动。北京作为首都,有着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源,自然的、人文的、历史的、现代的,同学们在清华、北大优秀学子的带领下感受北大、清华的校园文化,聆听专家精彩的报告,攀长城、游故宫、看升旗,参观中国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和太平洋海底世界,接受网络培训,欣赏民族瑰宝景泰蓝······庄严神圣的爱国情怀,灿烂丰富的民族文化,尖端前沿的科学技术,令人神往的校园氛围,无一不使同学们颂于口,感于心,铭于怀。理想前途,爱国情怀,科学探究,吃苦耐劳等思想和精神,无一不通过生动形象的表现渗透于同学们的心胸,化作绵长的精神营养滋养同学们的一生。

  5、拳拳爱心,浓浓真情。我校有一个享誉省内外的著名办学品牌——农村班,农村班抒写了九江教育一个又一个的神话,但是这个精英荟萃的集体每年都会有一批来自农村的优秀学生因家境贫寒而面临辍学的危险,校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发起成立了“九江一中爱心助学基金会”,该基金会是目前为止九江市中小学规模最大、管理最规范、影响最大的爱心助学机构。基金会成立五年来,接受了来自教师、学生、家长、校友和社会的多项捐资,总金额逾30万元。香港福慧慈善基金会3次捐资近4万元;九江市交警支队全体干警连续三年跟踪资助10名贫困生,三年累计捐资近5万元,10名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全部考取北京大学等重点大学;九江市烟草专卖局捐资1万余元,数名特困生得到资助;九江市公安局巡警支队一大队的部分官兵连续8年资助一位父亲早亡、家境贫寒的同学,为他交纳全部学杂费。5年来,我校教师和同学也数次捐款近10万元,不断充实爱心助学基金会。真情在流露,爱心在飞扬,千万双热情的手共同打造温情校园。5年来,我校有400多名贫困同学受到各种钱物资助,已顺利完成或正在完成学业,没有一名贫困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
 
队伍建设:抓住素质教育的主体资源打基础
 
  教师是实施教育改革的主体和生力军,课程和培养目标只有通过教师才能得到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与广大教师的素质密切相关。教师始终是校内最重要最基础的课程资源和教育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能力和教育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一生的发展,高素质的老师才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所以,我们始终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作为“治校”的头等且永恒的大事,作为全部管理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或者说是全部管理工作所要达成的最主要的目标。
 
   1993年,我们就提出了“事在人为抓主题、刚柔相济建队伍”的管理思路。所谓“事在人为抓主题”,即在管理过程中,要正确处理人与事的关系,坚持人的因素第一,始终紧紧抓住队伍建设这个永恒的主题不放,通过不断提高队伍素质来促成事的完成与管理目标的实现;所谓“刚柔相济建队伍”,即要把制度管理之刚与情感管理之柔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推进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营造起既充满活力又和谐融洽的内部运行机制,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与提高自身素养的自觉性、主动性。
 
  一、大力推进改革,不断强化竞争、激励的管理机制
 
  在上述管理总思路的指导下,自1993年起,我们实行了一系列内部管理机制的改革,主要有:
 
  1、全员工作聘任制。此项改革启动于1993年,实行“层级聘任”的运作方式:凡一线教师,先由学校通过竞聘的方式选聘年级组长,同样通过竞聘的方式由年级组长会同政教处选聘班主任,最后由班主任与课任老师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选聘授课教师。一线教师原则上一聘三年不变,但无论班主任或课任教师,若不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均可中途解聘;非一线教学人员,则在“三定”(定岗位、定职责、定工作量)的基础上,由处室主任会同副主任选聘本处工作人员。非一线教学人员聘期为一年,每学年开学前进行聘任。
 
  2、职称评聘管理改革。此项改革启动于1997年,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变因人设岗为因事设岗,按照各学科课时量占总课时量的比例设置高、中、初级教师职称岗位,构建分布合理、科学的职务结构;二是变论资排辈为论能考绩,营造以竞争上岗、择优聘任为内核的职称评聘管理机制。此项改革的最重要成果就是将竞争激励机制引入专技职务的评聘管理,结束了“论资排辈等职称”的历史,形成了能者、优者当然上的新格局,激活了专技职务聘任应有的活力。
 
  3、干部民主评议、民主选聘制。此项改革启动于1998年,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将对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的民主评议列入每两年一次的教代会议程,凡信任票低于51%者必须辞职或免职;二是凡管理岗位出现空缺,都必须通过规定的民主程序竞聘上岗。实行这一制度,将竞争激励机制引入干部队伍的管理与建设,大大强化了领导管理人员的民主意识、服务意识,实现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提高了领导管理的效率与质量,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领导管理队伍提供了制度保证。
 
  4、年级组长负责制。针对办学规模日益扩展、管理跨度越来越大的实际,1999年我们又进一步完善了年级组长负责制。这一制度的认识基础就是“年级就是一所小学校,年级组长就是小校长”,其核心就是强化了年级组长的职责,明确年级组长是本年级教育教学的第一责任人。为支持保障年级组长履行职责、做好工作,各年级均成立了以年级组长为核心的、下年级蹲点的校级领导及年级党支部书记(我校党支部建在年级上)参加的年级工作小组。现在,“年级组长就是小校长”的意识不仅为年级组长所接受,也得到老师们广泛认同,年级作为基层教育教学实体的作用得到较好发挥,使“分级管理、分层负责”这一管理的基本原则得到全面贯彻,提高了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带来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5、学生评教制。学生评教活动在我校已实行多年,2002年在对多年的评教活动进行总结、完善的基础上,将之规范化、制度化:每学期结束前,全体学生对班主任及课任教师进行一次问卷式的书面评价;年级工作组负责将评教情况分别反馈给相关老师;满意率低于60%者,第一次作警示性谈话,第二次则必须离开该班教学岗位。
 
  上述五项前后相继又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改革,彻底铲除了以“干多干少、干好干坏、能力高低一个样”为主要特征的旧体制的根基,将竞争激励的活力注入教职工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将内部管理的运行机制建立在竞争激励的基础之上。从更深层面看,我认为,这些改革也是同“以为人本”的精神相贯通的,是“以人为本”在治校上的体现,因为这些改革原本就是建立在对人的才智的承认与尊重的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对刻苦勤奋、锐意进取的肯定、褒扬及对不讲奉献、不求进取的否定、贬斥的基础上的,与绝大多数教职工对成就感的追求、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是相一致的。正因为如此,这些改革不仅较充分地调动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老师们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素养的自觉性、主动性,促进了老师们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二、注重情感投入,努力浓厚融和舒心的群体氛围
 
  在不断深化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改革的同时,我们更注重情感投入这一柔的方面,以使教职工群体不断增强凝聚力、向心力,从而保有持久的活力。比如:
 
  1、实行民主治校,充分尊重教职工治校办学的主人翁地位。教职工群体是知识分子占绝对多数的群体,知识型群体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民主意识、民主需求强。尊重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满足教职工的民主需求,既是“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也是最大的“情感投入”。在一中,有比较健全的系列民主制度,如干部民主评议民主选聘制、民主党派恳谈议政制、选调教师民主考核制、重大事宜公示制等,其中最核心的是教代会与教代会主席团制:每两年召开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教代会闭会期间,由教代会主席团代行其职权。诸如上述五项改革这类关系学校发展大局全局、关系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事宜,均须提交教代会或教代会主席团讨论、审议,通过后交由学校行政贯彻、执行。在日常工作中,也注意经常征询、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建议,让教职工置身于治校办学的管理诸事之中,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管理。教职工民主治校作用的发挥,既满足教职工的民主需求,又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化解了不少棘手的难题,更强化了“一中是大家的一中”这一主人翁意识,增强了群体的凝聚力。
 
  2、加强和改善思想工作,努力化解消极因素。改革打破了原有的僵化的均衡状态,难免使少数人心理及物质利益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更有必要加强和改善思想工作。思想工作的最好形式就是谈心,基本原则就是“实话实话”。当年,有一位56岁的高级教师在首次工作聘任中落聘,谈话中这位老师为“老了,要进棺材了,没有资格教书了”而异常伤感、以至老泪纵横。我为实行聘任制使他受到伤害表示真诚歉意的同时,针对该老教师教学能力难以适应教学要求的实际,同他细说“长痛不如短痛”的道理:强上教学岗,一周下来,同学们提意见;两周下来,家长提意见,天天蹲在火炉上烤,长年累月在“痛”中过日子;与其如此,不如离开教学岗位,做一份自己胜任愉快的工作。实实在在的话、实实在在的理使他感慨不已,表示“那就听校长的”。我校自1993年以来,大小改革不断,却无一个上访“告状”者,也未出现大的曲折波澜,与思想工作做得较细较实也不无关系。
 
  3、强化服务意识,真心实意办实事。邓小平同志说:“领导就是服务。”为教职工服务,尽可能提供较好的工作、生活条件,是领导管理者的职责,也是做好领导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教职工的待遇问题、住房问题、工作环境与条件问题固然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尽力而为的重点,对教职工子女入托、上学、就业及青年人的婚事等这类纯“家务事”,我们也主动纳入服务的视野,能帮上一把则一定竭力帮上一把。尽管我们还远远说不上服务好了,但教职工给予的回报却是丰厚的、无价的,如对管理工作的更加理解与支持,对学校的更加热爱与关心,对工作的更加勤奋与执着等。
 
  4、注重管理者自身建设,努力改进管理作风。管理者良好的人格形象及管理作风,是赢得被管理者的情感,从而凝聚人心的重要因素。多年来,从书记、校长到各处室主任,都能较好地做到严于律己、以身示范。在人格上坚持做到洁身自好,对诸如基建、进人、招生等敏感问题,严格按制度规定的程序与原则办,坚持公开化,不以职权或工作之便谋取私利;在职称晋升、评优评先、奖励福利等问题上,与老师们同一标准,不搞特殊化,不与民争利。在管理上努力做到深入实际,与教职工打成一片,除主管后勤的副校长外,其余人员都坚持执教上课,有的还担任班主任;书记、校长都分别下到年级及教研组协同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做好工作。在工作领域打成一片,在业余生活领导也打成一片,在打球、下棋、旅游等活动中加深相互了解,在结婚、升学等喜事的致祝致贺中融和情感。
 
  改革营造了竞争激励机制,增强了治校办学的活力;情感投入则浓厚了融和舒心的群体氛围,增强了群体的凝聚力、向心力,也为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人和条件,两者一刚一柔、相得益彰,构建起既充满活力又和谐融洽的内部管理运行机制。
 
  三、浓厚读书治学的氛围,加快建立“书香校园”
 
  队伍建设的关键在机制。机制之所以是关键,就因为在管理诸因素中,最有力、最深刻激发人的内因的因素就是机制。机制能改变人、改造人,好的机制能使勤奋者更加勤奋、聪慧者更加聪慧,也能使懒散者变得勤奋,不求有功者变得锐意进取。既充满活力又和谐融洽的良好机制是我们一中这些年来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机制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后,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始,我们将队伍建设的重点及时地转移到帮助老师们丰厚学术素养、提高教学艺术上,努力打造一支学者型教师队伍。我校有较好的机制,这个机制对老师们自觉读书治学、潜心探索研究起着强有力的鞭策激励作用;同时,我们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大力浓厚读书治学的氛围,尽可能为老师们探索研究、自我丰厚与发展提供一些条件与支持。主要有:
 
  1、设立科研处。我们将科研处的基本职能定位为“帮助老师们丰厚学术素养,提高教学艺术水平,努力打造一支学者型的教师队伍”。教育教学研究从其过程与结果看,都落实在老师们教学能力与教学艺术水平的提高上,这一基本职能的定位可以说是更深层的科学定位。科研处的设立与基本职能的科学定位,为老师们读书治学、研究探索提供了组织上的支撑。
 
  2、大力营造“书香校园”的浓厚氛围。创办《九江一中学报》,每学年出三期,为老师们研讨、交流提供一块园地。自创刊以来,《学报》共发表老师们的文章500余篇;学术报告活动常年不断,报告人有本校及兄弟学校的老师,高校的教授、领导,著名校友、社会知名学者等;倡导开展民间读书学会活动等。
 
  3、对学术交流、研讨活动实行开放政策,给老师们更多外出学习考察交流、开阔眼界、活跃思维的机会。
 
  4、选送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教师脱产进修学习,培育、壮大学术骨干队伍。已有6人获教育硕士,尚在研读的有5人。
 
  5、开展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活动。已结项的课题9个,尚在进行中的课题33个,其中国家级6个、省市级10个、校级17个。课题研究活动使老师们对教育教学的规律有了更深的认识与把握,丰富了学术素养,提高了治学与研究的能力,更浓厚了读书治学的风气。
 
  6、实行导师制,强化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增强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的活力。有28位青年教师与老教师签订协议、结成师徒关系。师徒关系一结三年,双方权利与义务明确,科研处负责考核管理。

    经过数年努力,老师们的学术水平、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普遍提高。2001年以来,老师们共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160余篇获市级以上奖励;有50位教师被确认为市、省或国家级骨干教师,学者型教师的队伍日渐壮大、快速成长。
 
              (原载《九江教育》2006年第1期)
 

版权所有: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
地址:九江市滨湖路1号 邮编:332000
电话:0792-8135193(党政办) 8238623(党政办) 8238625(南门湖校区招生办) 8251390(八里湖校区招生办)
传真:0792-8238623